院线电影《红日亭》12月5日温州首映

2018-11-29


电影背景


红日亭,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46年如一日的爱心善举,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被中央文明办誉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形成了遍布城乡的“红日亭”现象,点亮了爱心汇聚的文明之灯,彰显了“温暖之州、大爱之城”的城市形象。


电影《红日亭》是以温州红日亭公益施粥摊真实故事为蓝本而创作,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故事影片,被温州市委宣传部指定为“温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片”。





电影梗概



一天,红日亭义工抓住了一名现场偷窃善款的小偷。义工队负责人高春梅了解发现这位叫阿国的小偷是一名患有智障的流浪青年,且长期被盗窃团伙所利用。出于挽救阿国的目的, 面对诸多的不理解,高春梅决定将阿国暂时收留在红日亭并尝试教育矫正。 


一直受红日亭帮扶的孤寡老人金阿婆临终前决定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捐献给红日亭,但是刚刚取出的善款和一直在场的阿国同时消失了。

 

长期资助红日亭的陈老伯认为高春梅在袒护一名劣习不改的小偷而倍感失望,发誓从此不在登门红日亭。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高春梅含泪脱下了义工服。

 

高春梅千辛万苦终于在农贸市场找到了正在打散工的阿国并把他带回家中暂住。但是阿国似乎抱怨被人捉弄使得金阿婆没有“飞上去”,对把钱放哪里了却语无伦次……


一次很微小的事情,金阿婆的善款被全数发现。此时,大家才明白阿国拿钱的真实意图。阿国终于觉悟了,但是他的人生归宿又在哪里? 

……

 

《红日亭》电影计划于2018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在温州举行首映式。


导演阐述

拍摄之前我们用了较长的时间来探寻《红日亭》的影片调性和呈现方法。


我们影片所描写的群体是做善事的义工,他们不是搞活动不是节日作秀,而是把义举化为了“日常”,每天真实地生活在其中,就如同自家的柴米油盐。这就是伟大与平凡的无缝连接。艺术地再现和不露痕迹地强调这种略带仪式感的“日常”,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它将是对这个群体乃至这座城市高级的褒奖!


经过大量地采访和论证,我把影片的调性定位为“春风拂面”。


我们摒弃了浓墨重彩,采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平实地、老实地来讲故事。平面上我们以红日亭的日常为背景,讲述了高春梅救助阿国的故事,阐明了“红日亭的这碗粥不只是为了解饱的”这个主题;纵向上以高春梅的思绪为依托,把老马灯作为外化形象,勾勒出红日亭形成的历史和传承。一平一纵的交织就使影片有了多重的维度。


我一直认为观看电影是探寻别样人生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我们的影片将给大家提供一次与一群自带光环的人邂逅的机会。我们剧中的人物都快乐地生活在他们的“日常”里。他们的行为像穿亭而过的春风,她们的笑靥如伴日而升的朝霞。我希望我们的影片也会给大家带来春风拂面的温暖。



电影剧照





电影集萃


9月23日,电影《红日亭》亮相第六届中国慈善博览会主会场获得观影嘉宾的点赞与好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影片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义工高春梅执着于公益活动那种日常背后的生命关联,让观众感知到对义工来说慈善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远离生活的表面文章。

 

深圳晚报副总编辑童俏点评,慈善题材,道德故事如何打动人,非常考验人。《红日亭》这样的精品大片主创者冷静规避掉公益慈善的标签,回归到人物命运本真,是这部电影赢得观众的非常重要因素。


深圳市广电公益会项目总监程浩认为,《红日亭》电影出品方提出了“传播慈善也是做慈善”的理念,值得肯定。每个内心都有柔软之处,都能接纳公益电影所传递的那份温暖。



▲《红日亭》参加2018杭州“中华慈善日”活动。

▲《红日亭》电影在2018中国(深圳)慈善博览会举行赏片会。



雁荡院线温州地区各影院同步上映 敬请关注 

团体购票 请致电0577-88986655  13566233357 伊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