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主人: 吴培军,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创办温州一心智业传播有限公司。
出过摄影集、常做宣传片,正在拍电影,如今的吴培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视觉工作者”。
他有一间书房,也作客厅,三张藤、木制成的凳椅对着的不是电视机,而是一架5米长,2米多宽的立式书柜。除了书,柜子上最显眼的是一些质地迥异的石头,明明很是野趣,却被置于深色托盘之上,显得端方、写意。
石头,不是这间书房里唯一的工艺品,瓷器、木器、屏风、藤椅,甚至是书本……这里的每一样物什都在主人的精心摆设下,拥有了赏心悦目的效果。与其说这是一间书房,不如说是一件具有书房功能的“工艺品”。
请石
“这块石头本身窈窕,躺着不见奇特,立起来是不是有了昭君出塞的风姿?”
“这灰色石头上的凹槽应该是贝壳的痕迹,说明它的出产地原来是海洋,很有考古价值。”
“这个嘛,单看不怎么样,上方摆一个古代瓷人是不是别有韵味?”
来到吴培军的书房,想不注意书柜上的石头是不可能的,这些线条或凌厉或柔和的石头约有十多块,比起书本,块头和外形均扎眼的它们更像是书柜上的主角。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颇有些风姿的石头工艺品并不是花钱购来的,而是大多由吴培军取自永嘉楠溪江畔,经过他巧妙的设计而被赋予了生命。虽然出生地一致,它们的造型、质地却千差万别,有圆形、椭圆形;也有月牙形、方形的;有质密的,也有蜂窝面的,之所以会到吴培军的书柜上,乃是一份诚心的偶遇。
“我总觉得石头是有石灵的。”吴培军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特意给自己安排一次捡石头的出行,一般要有两手准备,一是要选在烟雨蒙蒙的日子,因为经过雨水的浸润,石头愈发显得水灵;其次,出发前,他都会以虔诚的心情祈望这一天能够遇到合适的石头,有时心血来潮,他还会在捡石头之前焚香乞灵,希望能将美好的石头请回家。
抱持着这份对石头的热爱,吴培军不仅请石,他还用了好几年时间履遍大罗山拍摄风景,其采集石头形态的摄影集《石境﹒大罗山》即将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石头之灵,在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两本——《石头记》和《西游记》便有详述,只是石头不喜说话,不管形状如何招摇、色彩如何出挑,它们始终保持缄默,只在如书房般清净的地方,似乎可以听到它们诵读时光的清吟。
美书
许是从事视觉影像工作的原因,吴培军的书本集中在影视、摄影、美术等门类,也有小说和杂志,约有七八百本的样子。在分门别类的总原则下,吴培军还有一套自己的放书规律——根据显露在外书脊的颜色和图案,调整每本书的位置。在他看来,书不仅具有阅读、解疑释惑的功能,还是一件十分精致的工艺品,具有装饰性。
“我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细节。”在他的书房里,过于陈旧破损的书是上不了书柜的,而有些书,他虽不是很喜欢它们的内容,但因为书脊上的颜色很美丽,他就会破格准入。还有一些国外杂志,吴培军会买齐一套,然后放在专门置放杂志的书柜区域,如果来客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每本杂志的书脊图案都是一个图形或线条的一部分,放在一起便可以连接为一个整体。
这几年里,吴培军几乎每年都会为自己和家人安排一次出境游,比如法国、巴厘岛、沙巴岛等,“走南闯北”了一趟,最后总是能满载而归,其中一定少不了从国外购买的书籍。“我不喜欢买旅游景点提供的工艺品,对我来说,当地的书本更具有纪念意义。”因为语言差异,吴培军购买的书籍大多是图册、摄影册、风物册,里面大量的漂亮图片不仅弥补了语言不通的遗憾,时常翻阅,还能勾起旅行中的鲜活记忆。
过心
不仅仅是书籍、石头,书房里所有的物品和细节都蕴藏了一份吴培军对于生活的“私心”。比如书柜上方一件又一件或祖传或购置的瓷器、木器,比如强行从朋友的咖啡店K来的竖琴状的竹屏风,比如舒适性极高的藤椅、沙发,又比如貌似和周围不协调却能以反光效果增大空间的金属茶几……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物品经过吴培军的设计和摆放,成了这个书房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众多作家中,吴培军尤爱林清玄,他喜欢这种在不经意间被叩击心灵的阅读体验。所以吴培军从来不会怠慢阅读,就像他不愿意怠慢书房、不愿意怠慢生活一样。在书房里,阅读要有专属区域——书柜的前方有一张做旧的老式沙发,一个书台,一盏落地灯。再往旁边则是阳台,种着千姿百态的绿植。在阳光充沛的上午,吴培军捧一杯日光下的清茶,看书品茗;到了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手指间传来书页挺括的声响,衬着落地灯昏黄的光晕,仿若书房里的一切都进入了“老时光”。
从家具到摆设到墙体颜色,这间书房的一切物品、元素,都呈现出主人匠心别具的用意,它们组合成这件名为书房的“工艺品”最精致的细节。
林清玄曾说过“诗词可以下酒”,而在这儿,阅读可以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