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温籍编剧王强
2013-06-19
由三位温籍电影人——编剧王强,制片人吴培军、李捷联手打造的电影故事片《给我一双慧眼》近日正在市区藤桥外景地热拍。昨天下午,CCTV-6梦工厂栏目组来剧组探班,这部温州制造的电影预计于下半年在CCTV-6播出。
本片讲述的是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南方一家小微企业遭遇了老板携款出走的困境,由此踏上了艰难的重组之路的故事。该剧情与温州小微企业的发展经历十分相似。为了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该剧所有的镜头都将在鹿城境内拍摄,除藤桥镇外,取景地还涉及五马街、江心屿、瓯江路等。
本报记者 伍秀蓉
2008年,王强,吴培军、李捷曾经联手推出了电影《凤凰涅槃》。作为温州人,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影视编剧的王强一直有着剪不断的温州情愫。十几年来,他一直用手中的笔关注着家乡的人和事,关注着温州的变化。1997年,八集电视连续剧《有这么一群兵》,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获第十八届飞天二等奖、第十届全军电视剧金星二等奖;2003年,二十集电视系列剧《富起来的人》,担任《阿光》(四集)的编剧,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2007年,电影《点亮欧洲》,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电影剧本征文得奖剧本,由中影投拍;2008年,电影《凤凰涅槃》,CCTV6投拍、播出。《给我一双慧眼》是他的第五部温州题材作品。近日,借《给我一双慧眼》开机回温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王强,听他讲述剧本创作的点点滴滴——
记者:《给我一双慧眼》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王强:《给我一双慧眼》是一部反映温州农村生活的作品。我出身农村,一直有写农村题材剧本的情结。我一些当过村干部的亲友、学生,平常和我接触中,不经意间聊起的人和事,和过去小说、影视作品里表现的农村生活迥然不同。2009年,我曾在广东采访过几个村支书,这样,人物在我脑子里慢慢地活了。没有约稿,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写这个剧本。剧本里,经济不景气和村里小微企业的起起落落,都只是个背景,我关心的是村里的世态人情和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村民的心理激荡、行为失衡,我希望描绘出一幅在全球化风云中的东南沿海农村风情画。当然,它不可能是田园牧歌。村人千百年来不变的、黑白难分的生存智慧,随着时代变迁而缓慢淡化的宗族政治,旧伦理已经破碎、民主机制还处在萌芽状态时的治理困境……在剧中都有所展示。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农村题材不多,反映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生活的就更稀少了,我希望《给我一双慧眼》能给过于喧哗的影坛增添一抹新的色彩,哪怕它远不够亮丽。
记者:作为编剧,你觉得温州哪些现象值得关注?接触温州题材作品有没有特别的感觉?
王强:温州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温州的昨天就是外地的今天,温州的今天也是外地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温州所有的现象,只要适合影视表现的,都值得创作者关注。
因为籍贯的关系,我对温州的人和事更关注一些,写起来顺手一些,采访也方便一些。比如,面对采访对象,开口一说温州话,对方的信任感立刻升级,表达得就会更自然、更私密,更没有顾虑。
创作《点亮欧洲》剧本时,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说:你对这几个人物的刻画蛮生动,看来你挺熟悉他们的。我乐了,告诉他:我就是温州人,他们就是我的亲戚和朋友。他恍然大悟。
记者:这几年,温州本土投资影视剧比较热,但大都拍了之后很难面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强:这几年我也接触过一些家乡的投资人。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要拍一部电影,期望值很高,说既要在国际上得奖,又要受政府表彰,还要有高票房,让我帮着看看剧本。我看了之后,再三建议他别投,这三个目标一个都不可能达成。他还是坚持拍了,结果是泥牛入海。我想提醒一下有志投资影视剧的老乡,影视界巧舌如簧的骗子不少,需要提防。另外,这个行业与我们温州人过去熟悉的行业完全不一样。做一双皮鞋,质量不行可以削价贱卖;拍影视剧,质量不行肯定颗粒无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资金,也不必怕亏本,哪怕亏了好几部,只要能屡败屡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下一部就会成功,过去的亏空全部可以弥补过来。说到底,这个行业也是当今中国少有的一个暴利行业!
记者:剧本是一剧之本,您认为好的剧本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一个好的编剧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王强:我想还是得有好的人物、好的故事、普世价值。如果能寻找到观众关心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人物和故事,更容易成功一些。至于好剧本应该具备的因素,我一个搞电影发行的朋友总结过几条,很有道理,我把它抄在下面,家乡喜欢搞影视的年轻朋友可以参考参考,也许有点作用。“吊丝”逆袭;对手戏;接地气;笑点;泪点;调情;普世价值……
今年4月,在绍兴“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上,我有一个发言,我的意见是编剧需要练好内功,要熟悉影视独特的表现方式,别把剧本写得像小说或者诗歌;编剧可以,而且应该追逐名利,但是别忘了最初的梦想;编剧得有境界和情怀。我现在仍然认为,练好内功是第一位的。